又是一次莫斯科之行,有了新的体验和回忆,我自然要写点东西纪念一下。可以说是一点碎碎念,也可以说是想要保留这段记忆,反正怎么说都行。今天先写着前言和有关博物馆和展览的第一部分。
前言. 归来|Пролог.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本来觉得,这几天天在莫斯科可能会像是一场梦。然而 ——
戴着口罩走出北京的海关检查区,我的双腿已经不想再迈出任何一步。更加糟糕的是我发现第一班地铁机场线要 6:20 才发车,而我看了一眼表,才不过 5:30。我可不想接下来一个小时都耗在机场,毕竟接下来还要赶 11:10 开出的高铁回家,时间不能浪费。
而此前,我已经从莫斯科经历了 5 个多小时的飞行(期间睡得时断时续也不安稳),在早上 9:00 左右到达了伊尔库茨克,又在伊尔库茨克经历了清醒的 17 个小时,才于凌晨 1 点多再次登上飞往北京的飞机(这回睡得不错,但是旁边座位的两位小姐姐实在是有点吵)。两夜在飞机上度过的我早已经是神智不清,此刻却还要弄清楚怎么回学校收拾东西比较划算。
结果,最好的办法是机场大巴。机场大巴公主坟线正好有一站到北太平庄,从那里步行到学校只需要 10 分钟。计划好了就买票上车吧!结果在车上我直接昏睡过去,一醒来已经比预计到站的时间过去了快半小时。于是我仓皇从下一站下了车,刚睡醒的身体的暖意与北京的冷风就这么打了个照面,一点也不愉快。适应了一下才发现我简直是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下了车,附近没有地铁站,而最近的合适的公交站也远在 800m 之外。
没办法,走吧。我在北京的晨间道路上穿梭,发现自己过了一个天桥,拐弯以后,公交站却还在路对面。没办法,只好再过一个天桥,这时候却正好发现要坐的公交车就在自己眼前。当我拉着箱子跑到车门口,它已经驶离站台开走了。
所以,当我好不容易回到了学校进了宿舍,比原来预计的时间晚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把从俄罗斯带回来的茶叶、咖啡、明信片等等纪念品一股脑儿倒在桌子上开始给朋友们分配了起来,期间我的眼皮一直在打架。
但反正无论如何,我还是提前了一个小时来到了火车站,找了个位置坐下,于是没过几分钟又睡了过去。等再醒过来,我发现还有时间 —— 只是检票也已经开始了。匆匆忙忙挤过等待下一班车的人群,我终于上了火车,松了一口气,继续睡觉。
这就是为什么我回家一个星期以来都昏昏欲睡,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补偿那两天的 sleep-deprivation。今天终于作息恢复了正常,可以好好说说这次在莫斯科的旅程。或者说,莫斯科. 第 2 部分。

博物馆和展览. 惊喜与温暖|Музеи и выставки. Сюрпризы и нежность
或许这次在莫斯科最过瘾的就是各种博物馆和展览吧。莫斯科有形形色色的博物馆,甚至可以叫它「博物馆之城」。这次旅行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博物馆(主要是因为 1 月份的莫斯科,公园这种户外地方不太适合活动了,不然也真的很想去文化公园或者 ВДНХ 逛一逛的)。没想到这个一月份莫斯科的特展竟然有不少,尤其是特列季亚科夫新馆的俄罗斯先锋派百年特展。
回忆中的博物馆与现在|Музеи в воспоминании, и сейчас
莫斯科的博物馆很多,而且很可能就藏在其貌不扬的小巷中,需要穿过一栋又一栋居民楼和奇形怪状的走道才能到达。博物馆一般都是收费的,但是莫斯科市也经常会有一些文化活动免去一些博物馆的费用。这次去的生物学博物馆就是基于这样的契机。
不得不感叹莫斯科市民文化需求之旺盛。12 日,我刚下飞机,到了青旅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赶往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新馆和大学同学 Lyuba 约看展。还没走到画廊门口,就在心里隐约觉得不好:只见画廊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长队也让我觉得很熟悉:在莫斯科人们总是习惯地、有礼貌地排着队,无论是什么时节、什么温度。在队尾站了 15 分钟,我身后又攒起了和我身前差不多数量的人。我觉得有些不对,走到前面才发现自己竟然是排错队了。
原来,人气很高的是珀连诺夫的那个特展,如果只是想看常设展和我要看的那个先锋派展览的话,是不需要等那么长时间的。于是我从另一个入口顺利进了大厅,从售票处买完票,开始浏览常设展。似乎为了开这两个比较重要的特展,常设展的展厅和展示顺序都有些许变化,但是几幅熟悉的名作还是悬挂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向我们静静地展示它们的美好。有些画是在俄罗斯学习期间在文化历史课上老师提到并且讲到的,因此除了画本身,我对它们的作者以及背后的故事也有所了解 —— 这就免去了拿语音导览的麻烦。

普希金博物馆的 19-20 世纪欧美艺术画廊
语音导览其实挺重要的。俄罗斯大部分博物馆要么提供语音导览,要么提供导游讲解服务,要么两者都有。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特列季亚科夫老馆的时候还租了语音讲解器,这个场馆的语音讲解是有中文的,因此特别实用。相比较而言,普希金博物馆的 19-20 世纪欧美艺术画廊则只有英语和俄语可以选。第一次去的时候,还记得博物馆的那位阿姨教了我一堆神奇的操作,可以切换设定好的语言 —— 这样,我当时在游览的时候就先听俄语,听不懂的时候再听英语。

黑光灯让所有的有荧光剂的白色衣服都发出了诡异的蓝色。
普希金博物馆的 19-20 世纪欧美艺术画廊今年也有所改变。眼下的特展是一个摄影展。挺有意思,是因为这个摄影展展出的是用特殊的制作方法拍出来的照片,因此多姿多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今手机上的这些 vintage 滤镜的源头都在哪里。最有趣的还是两间专门为大家拍照准备的房间,一间打了黑光,另一间则用朦胧的彩色镜子装饰。
常设展除了两年前那些画之外,新增了一些莫奈、毕加索和梵高的作品。给 Nina 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那幅画风阴暗诡异的《星期六》。这也是她第一次来这个画廊,而我对于自己的记忆过于自信,以至于觉得自己还能够讲出来一些所以然来。 但是实际上除了对某些作品仍然存有的模糊的记忆,我已经很难记得所有细节。当然,印象深刻的那些除外。

星期六 by Andre Deren
夏加尔|Марк Шагал
这位艺术家似乎不能算是跟俄罗斯有太大关系,因为实际上他的创作生涯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而且他的家乡是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尽管如此,我们是在普院的文化史课上了解到并且开始喜爱这位优秀的画家的。他对家乡的情感、对妻子的挚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宗教的崇信,都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
因此,当我听 Lyuba 说离莫斯科不远的小镇上的博物馆中有一个夏加尔的主题展览的时候,我很心动。于是商量好时间,我们坐上了莫斯科开往城郊的电气火车(顺便体验了一把 D2,结果发现莫斯科新的地铁线实际上就是电气火车的城内延伸段),到了新耶路撒冷这么一个莫斯科城郊的小村镇(让我想起名曲 Подмосковские вереча,尽管我们没有在那里待到晚上)。
下了车我们才发现实在是不太靠谱,因为既没有超市或者饭店什么的可以吃点东西,也没有正确的、明晰的公交指示牌告诉我们怎么坐公交。于是我们决定跟着导航走过去,就这么走了 2.5 公里的样子 —— 期间走过了沙子铺满的下过雪的道路、一座诡异的小桥、结冰的滑坡,最后终于是走到了一个巨大的建筑门口,这就是「新耶路撒冷博物馆」。欣慰的是博物馆的售票阿姨展示出了莫斯科城市人民所没有的大方,给我们两个没有带学生证的人搞了学生票(我们只是在她问是不是学生的时候回了一句 да)。




夏加尔的展真的很不错。除了介绍了他的生平、很有特色地展示了不少他的绘画作品,甚至还有他作品的挂毯、一些雕塑和陶瓷作品等等。我曾经不太了解的是,他曾为犹太《圣经》配了色彩鲜艳的画。之前了解的他的作品主要以家乡、妻子和时间作为主题。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进入夏加尔画中的世界去看一看。无论是城市上空漂浮的画家和妻子,还是画家一家人在湖畔玩耍的情景,看上去都那么的浪漫和朴实。或者是他画的各种夸张的、形状扭曲的夜景中,我能够成为天上一颗静静地看着一切的星星,或者地上一块见证神奇故事发生的石头,也是好的。
毕竟,有些时候现实世界的虚幻似乎要比画中还要虚幻。
看完展,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 KFC 吃了点东西,后来又走到车站坐上了回城的电气火车。但是,似乎夏加尔安静的蓝色调还在我脑海里一直没有抹去。
(未完待续)